两台 RouterOS 之间使用 OSPF 推送路由

作为一个不怎么懂网络的人,我的主路由是搭载了 RouterOS 的 MikroTik 路由器 RB5009。但因为它只是个路由器,所以没能负载很多沉重的工作。而我的 VPN 网关是另一台 x86 的 RouterOS 虚拟机,上面用 WireGuard、L2TP 或者 PPTP 打通了我各地的内网。

此前,我在 VPN 网关上新连上一个内网之后,总是要复制一下静态路由到我的主路由上,这样才能让我的电脑能连上这些网络。不过手动管理路由表实在是有点烦,在稍微学习了一下网络协议之后,我发现 OSPF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

Sipeed NanoKVM – 小巧的远程管理硬件

矽速科技 Sipeed 宣称的 “under 20$” IP-KVM 硬件 NanoKVM ,早在 3 月就开始在推特上预热,近日是终于开卖了。

本着对 IP-KVM 设备的热情,我在第一时间下单了 NanoKVM Full 和 Lite 两个套餐。至于价格嘛,虽然主图上说明了当前的价格是“内测钜惠75折”,Lite 版本算上运费也需要 164 元,在当前的美元汇率下,约莫是 22 美元,和宣称的 “under 20$” 还是有所差距;而开箱即用的 Full 版本则是来到了 304 元。对有需求的用户来说也许并不算高价,但确实和宣传有所区别。

嵌套虚拟化的 vGPU

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想在物理机上拖一个虚拟机,再把显卡直通到虚拟机里面去开 vGPU。

先介绍一下我手头的硬件。今天的主角是一块服务器造型的计算卡 P100 12G。这卡没有风扇,也就只适合装到服务器上吹着用。然后用的服务器是前段时间从咸鱼买来的 H3C 的 2U 机器(此处应有图,但是懒得去机房拆机拍照了,凑合脑补吧)。

使用 BIOS 启动 GPT 分区表上的 Windows

本文又名:制作 UEFI + BIOS 双启动的 Windows 镜像

我偶尔会在虚拟机上安装一些 Windows 来用,当然也制作了一些常用的 Windows 虚拟硬盘文件。但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:有时候我希望我的虚拟机是 BIOS 启动的,而有时候是 UEFI;为此,我需要准备 MBR 和 GPT 两种分区表的硬盘,分别给两种启动方式的虚拟机用。这实在是太麻烦了,有没有办法合二为一呢?

21天入坑家用光(三):抓耳挠腮疑无路 峰回路转道又明

局域网已经万兆,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运营商给的网络带宽用起来了。之前的测试我们都只跑到大概 930Mbps 左右,这主要是因为 PPPoE 和 TCP/IP 都有自己的头部,所以会对速度带来一定的损耗。运营商为了弥补这类损耗,本来就会在签约带宽上增加 10~20% 的余量,所以 1000M 的宽带,跑到 1100Mbps 是没有问题的。

不过运营商送的光猫一般都只有千兆口,那这个事情就很难解决。联通的装维小哥说他那有万兆光猫,结果带来一看,4个千兆电口……总不能 bond 起来用吧(主要是光猫不支持)?

21天入坑家用光(一):宽带活动快又好 剁起手来不得了

前一阵子我搬到了广州,而众所周知搬家之后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宽带问题,毕竟这关系到基本的生存需求。这是我第一次和房东直签整租,从而拥有了比较自由的网络改造条件。既然如此,那不如上个面向未来的光纤内网吧,我这么想。谁知道,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决定,导致我折腾了21天,才堪堪通网。本是想写个简单的短文分享一下,但这其中经历的事情,足以让我写一篇系列文章了。那么这就是《21天入坑家用光》系列文章之第一篇:「宽带活动快又好 剁起手来不得了」。

宽带办理与安装

既然要组光网,那宽带怎么也得拉千兆的,运营商么自然是三大里面选——然后我去问了一圈广州电信的千兆宽带报价,怎么也得近400一个月了,这个价都够我把联通和移动都拉进来了……看了一下,这边屋子是走的明线光纤,门口有个小洞,进两条光纤是没问题了,于是就决定装联通+移动双千兆。

回顾 2021

我其实不擅长写总结展望的文章,不过既然年底拿了三个周末出来翻新自己的博客,那么可以借着这个名义,随便地水一篇文章,也算是为自己的一年收个尾吧。

其实日子一年一年过,感觉每一年都没有干什么事情,颇有一种原地踏步的感觉。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来一些平日里的提交记录,来看看自己都做了些什么,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。

我如何用 Windows 开发 —— 2021 我的开发环境

由于搭载 macOS 的设备越来越昂贵且槽点颇多,加上微软近些年开始发力开发者体验,我的工作环境已经从 MacBook 切换到了运行 Windows 系统的非苹果机器。这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:平时玩的游戏需要在 Windows 上运行,桌面环境也是 Windows 的比较舒适耐用。

使用 Windows 进行开发工作虽说并不像在 macOS 上那样可以使用诸多 POSIX 标准的工具,但鉴于硬件性能的提升和虚拟化技术的成熟,使用虚拟机或者 WSL2 也未必是不可接受的方案。此外,随着 Visual Studio Code 的 Remote 功能越发完善,在 Windows 的窗口环境下享受和 Linux 一样的开发体验也并非不可能。